|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基本概况 > 定边县民族历史

定边县民族历史

关键词:定边县民族历史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定边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dblx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811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古时候,县境内徙居的民族有华夏、鬼方、翟戎、狁、昫衍、狄、匈奴、鲜卑、突厥、吐蕃、党项、羌等。《史记》有“逐水草迁徙。毋城廓常处耕田之业”的记载,还有“悉收河南地……徙适戎以充之”的记述。河南地即今内蒙河套鄂尔多斯一带,秦王朝占领后,从内地大量移民戍边,始有汉族移来定居。公元5世纪初,匈奴右贤王去卑之后裔,铁弗部首领郝连勃勃建立“夏”国,公元413~418年在今靖边县境内修筑都城统万城,定边即为夏国腹地。以后,夏被鲜卑族除灭。隋、唐时期,突厥部势力亦渐深入。吐蕃部族在此与唐军作战,时属盐州的定边一带几次被吐蕃侵占。唐末,党项羌的势力雄据河南地,历经五代。宋时,全境归属党项羌族统治的西夏国。元朝灭西夏后,今定边县境北部滩区全部成为蒙古族游牧区。明朝,此地处于蒙汉战争前沿阵地,多次修筑长城,筑城防守,边墙之内汉族居住,边墙以外蒙族所辖。明清时期,境内也曾出现过蒙汉合耕、蒙汉回相互贸易和睦相处的太平景象,但好景不长,战乱不断。
    定边久处边陲,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各民族互相角逐,交替统治,一些少数民族在中原汉族统治者的武力威慑下,远徙西部、北部地区,有的则在角逐中消亡,有的在当地定居逐渐汉化。今定边境内的赫、拓两姓疑为匈奴赫连氏与鲜卑拓跋氏之后裔。
    民国时期,定安两镇常有汉、蒙、回各民族间的频繁交易,但无少数民族定居者。
    定边解放后,中央少数民族委员会迁到定边,总负责人高岗,回民和蒙民工作由秦力生、赵通儒分别负责。解放区人民安居乐业,其升平景象殊异于国民党统治区。银川、灵武、吴忠、固原一带的回民苦于当地兵赋徭役、犯禁涉险,陆续徙居定边谋求生存,工农民主政府均予接纳安置。此后历年繁衍,不断移入,回民渐多。
    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工作。民国30年(1941),陕甘宁边区督察专员公署设立民族事务科,由赵成、金三寿(回族)负责。民国31年(1942)成立回民自治区,由回民自己民主选举区、乡、村干部,回民杨彪、金凤麒、马相德、金凤平先后担任乡长,金三寿担任县政府委员。民国26年(1937)开始设立的边区各级参议会中,均有回民代表担任议员。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议员无考,第二届、第三届定边回民代表杨彪均担任候补委员。1949年,金三寿还以三边回民代表的身份赴北京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民国25年(1936)秋,毛泽东主席在保安(今志丹县城)召见由吴忠大寨子辗转来到定边投奔革命的回民领袖马怀蔺和金三寿,亲手在白布上写了“西北方面军第一路游击司令马怀蔺”的委任状,并赠坐马1匹、驳壳枪1支、银元200块。
    马、金返定后,在中央少数民族委员会、三边特委和红二十八军的帮助下,迅即组织了一支回民武装——回民游击队,但为时未久受挫解散。民国34年(1945),定边一带回民第二次组建回民支队(后改为回汉支队),对保卫边区、解放宁夏,做出了重大贡献。
    民国38年(1949)夏解放大西北前,为尊重回民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三边地委特编发《回民工作简要手册》,通令所属军政人员认真执行,不许违反民族政策。
    定边二次解放后,仍置回民村,1952年改为回民乡,1953年改称回民自治乡,杨清邦、金凤平先后任乡长。1956年回民自治乡撤归城关镇。
    在历届选举中,回民均有自己的代表参加县人民代表大会;在县五套领导班子(县委、县政府、县政协、县纪委、县人武部)中,也有回族同胞的席位。清真寺阿訇马清忠曾担任政协陕西省第五、六、七、八届委员和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委员会委员,政协定边县第一、二、三、四届委员会副主席,定边县第三、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金凤平曾担任县五届人大代表。尤俊忠担任县六届人大代表。王生礼担任县六届人大代表、六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定边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定边县革命委员会委员,县第九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丁凤兰(女)任中共定边县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杨寿亭任县第十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马宝珍任政协定边县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干部分别在县委、县政府、县政协等机关的工作部门和乡镇任职。
    定边回民大多数从事摊贩、饭馆、客栈等第三产业。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压缩城镇人口,部分回民迁砖井、贺圈、红柳沟一带从事农业生产。1978年以后,陆续返回县城重操旧业。
    民国30年(1941),三边分区督察专员公署、定边县抗日民主联合政府在县城西关新华街中段创办伊斯兰小学(又称伊斯兰公学),即今西关民族小学,以培养教育回民学龄儿童为主旨,学校规模越来越大,且越办越好。
定边县少数民族人口择年统计表
    表16—1—7
    单位:人

┏━━━━━━━━━━━━┳━━━━━┳━━━━┳━━━━━┓ ┃ 时 间 ┃ 回 族 ┃ 满族 ┃ 蒙古族 ┃ ┣━━━━━━━━━━━━╋━━━━━╋━━━━╋━━━━━┫ ┃ 1941年第二届参议会时 ┃ 179 ┃ ┃ ┃ ┣━━━━━━━━━━━━╋━━━━━╋━━━━╋━━━━━┫ ┃ 1946年第三届参议会时 ┃ 1016 ┃ ┃ ┃ ┣━━━━━━━━━━━━╋━━━━━╋━━━━╋━━━━━┫ ┃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 ┃ 2086 ┃ ┃ ┃ ┣━━━━━━━━━━━━╋━━━━━╋━━━━╋━━━━━┫ ┃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 ┃ 1395 ┃ 3 ┃ 2 ┃ ┣━━━━━━━━━━━━╋━━━━━╋━━━━╋━━━━━┫ ┃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 ┃ 781 ┃ 6 ┃ 9 ┃ ┣━━━━━━━━━━━━╋━━━━━╋━━━━╋━━━━━┫ ┃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 ┃ 891 ┃ 12 ┃ 9 ┃ ┣━━━━━━━━━━━━╋━━━━━╋━━━━╋━━━━━┫ ┃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 ┃ 988 ┃ 7 ┃ 15 ┃ ┗━━━━━━━━━━━━┻━━━━━┻━━━━┻━━━━━┛

    民国26年(1937),在县城新华街中段东侧近西南城角处创建清真寺1处,在盐场堡创建清真寺1处。其后,盐场堡回民逐渐迁住定边新华街,该处清真寺废弃。“文化大革命”期间,定边清真寺宗教活动一度停止(1~2年),后逐渐恢复,1978年后始得复如旧时。1985年到1986年重修清真寺,青砖绿瓦水刷石。落成后,上殿清幽壮观,陪房典雅别致,水房清洁宽敞。
    县内还有少数满族、蒙古族人口,属于因婚或工作调动迁入定边县。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